图纸有问题,就找公差联盟!
网站首页 符号查询 文章观点 视频学习 图样解析 设计流程
官网小程序
加入群聊
您真的了解GD&T中的局部实际尺寸吗?
陈磊磊 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GPS(ISO标准)中,尺寸公差的两个极限尺寸的类型,默认为LP。此外,还允许在图纸上标注截面尺寸、局部要素尺寸、球面尺寸等,并对这些局部尺寸做了详细的规范,满足了对各种产品功能需求的表达。

那么在美标中该如何表达同样的局部尺寸呢?具体的规范是怎么定义的呢?

遗憾的是,在GD&T(ASME Y14.5)中,局部尺寸种类很少,且没有明确给出局部实际尺寸的定义与应用条件,给广大的设计工程师、测量工程师带来很大的困惑。

为此,依据ASME标准与个人理解对局部尺寸进行总结。欢迎各位读者来拍砖!

由于内容有点冗长,如果大家对标准解读不感兴趣,或对局部尺寸的产生不感兴趣,为节省时间,可以直接跳到第三节。

***1、局部实际尺寸的产生***

在ASME Y14.5.1-2019的2.3 Actual Local Size Limits中,局部尺寸分为两点尺寸(相对点对距离)和截面尺寸,并对其生成过程,进行了规范。

1.1 圆柱的两点尺寸生成

依据ASME Y14.5.1-2019的2.3.3.1 Establishing the Local Size Spine和2.3.3.2Evaluation of Actual Local Size (Opposed Points)对两点尺寸进行总结图片

图1  两点尺寸的生成

如图1所示,以轴为例,描述生成步骤:

1)对实际要素进行最小外接拟合,获得对应的UAME。

2)获得UAME的轴线。

3)构造垂直于UAME的轴线的一组相交平面。

4)将上一步获得的相交平面集与实际要素相交,获得2D截面轮廓线(GPS术语:2D组成要素)。对于外要素,对2D截面轮廓线使用最小外接法进行拟合。

5)第4步获得的最小外接圆的圆心集合,构成GD&T中的导出中位线(类似GPS中的提取中心要素,美标中的直线度的被测要素就是此中位线)。

6)对第5步的圆心集合进行拟合,得到脊线(spine,不知道翻译的对不对),要求脊线的斜率要连续,保证LP尺寸能够覆盖过整个圆柱面。

7)构造相交且垂直于脊线的直线,构造直线与零件实际要素相交,得到2个交点,交点间的距离为LP。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标准的描述,要求第7步先构造垂直于脊线的相交平面,然后在相交平面内构造直线,要求直线经过脊线。笔者认为这和上面的生成过程是一致的,经过且垂直于脊线的构造线,肯定位于垂直于脊线的平面内。

1.2 圆柱的截面尺寸的生成

截面圆的尺寸生成过程和两点尺寸生成过程差不多。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2  截面圆的尺寸的生成过程

同样以轴为例,描述截面圆尺寸生成步骤,如图2所示:

1)~6)与两点尺寸的生成过程没有区别。

7)生成一组相交平面,相交平面与脊线垂直。

8)相交平面与实际要素相交,获得二维轮廓线(GPS术语:2D组成要素)

9)对各个二维轮廓线,采用最小外接法拟合,获得最小外接截面圆。

10)对各个二维轮廓线,采用最大内切法拟合,获得最大内切截面圆。

1.3 宽度的局部尺寸

ASME Y14.5.1-2019中,对宽度(两相对平行平面)也规定了两点尺寸,具体过程与图1类似:

1)对实际要素进行拟合(内要素:最大内切法;外要素:最小外接法),得到UAME(平行平面);

2)获得UAME的对称中心面;

3)构造一组直线,直线垂直于UAME的对称中心面。每条构造直线与实际要素相交,得到两个交点,计算两个交点的中点。

4)第3步获得了中点集合,构成了GD&T中的导出中位面(即GPS中的提取中心要素)。

5)对第4步的导出中位面进行拟合,得到脊面(spine),要求脊面的斜率要连续,保证LP尺寸能够覆盖过整个圆柱面。

6)构造垂直于脊面的直线,构造线与实际要素相交,得到2个交点,交点间的距离为LP。

ASME Y14.5.1-2019中,对宽度(两相对平行平面)没有规定截面尺寸(两平行线的距离),如图4所示的标准描述。这是因为如果获取2D组成要素,需要构造相交平面,相交平面需要垂直于脊面,但脊面是个曲面,无法构造相交平面。GPS则不同,2D提取组成要素的相交平面是垂直于拟合中心要素(理想平面)的,因此在GPS中,宽度的截面尺寸是存在的。

***2、ASME的局部尺寸与ISO的局部尺寸的差异***

由于本文主要介绍GD&T中的局部实际尺寸,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给出圆柱的局部尺寸的生成过程。主要参考以下文献:《(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通用概念第3部分:被测要素GB/T24637.3—2020)》。图片图片图3  GPS中两点尺寸与截面尺寸的生成

1)在实际要素上采点,获得提取组成面1。

2)默认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提取组成面1进行拟合,得到圆柱面2。同时,获得其轴线3(拟合中心要素)。

3)构造一组相交平面4(标准中称其为主使能要素),相交平面垂直于轴线3。

4)相交平面4和要素相交,获得二维轮廓线,称为提取组成线5。

5)对提取组成线5拟合(默认是最小二乘法),获得拟合圆6。同时,获得拟合圆的圆心7。拟合圆6的尺寸即为圆柱的截面尺寸,可以使用最小外接法、最大内切法、最小区域法、最小二乘法等拟合,可以通过尺寸公差标注进行规范。

6)圆心7的集合构成提取中心线8。

7)在相交平面内,构造直线9(标准中称其为辅助使能要素),要求直线9通过拟合圆心7。

8)直线9与实际要素相交,得到两个交点10,这两个交点的距离就是LP。

由此可以总结出ASME和GPS对局部实际尺寸的定义的不同,见表1。

表1  GD&T和GPS中局部尺寸的不同点图片***3、局部实际尺寸的应用***

前面都是令人费解的理论,大家了解即可。对产品设计工程师或测量工程师来讲,最关心的是:到底什么场合下使用两点尺寸作为局部实际尺寸那,什么场合下使用截面尺寸作为局部实际尺寸那?截面又分为最大内切尺寸和最小外接尺寸,到底使用哪一个?

本文将从规则尺寸要素和不规则尺寸要素两方面讨论,讨论的切入点是要素自身的几何特性以及算法的适用条件,没有讨论具体的产品功能。

3.1 规则尺寸要素的极限尺寸类型

表2  规则尺寸要素的极限尺寸类型

图片

以内圆柱面为例,介绍其尺寸公差中极限尺寸的尺寸类型,如表2所示:

1)对于应用了包容原则的内圆柱面,最小极限尺寸对应的尺寸类型为全局最大内切圆柱面的尺寸,而最大极限尺寸对应的尺寸类型为局部实际尺寸,具体是两点尺寸还是截面尺寸?遗憾的是,ASME标准中,并未明确规定。但是,标准中说明了,如果采用截面尺寸作为局部实际尺寸,则最大极限尺寸采用最小外接截面圆的尺寸(最小材料对应的局部实际尺寸)。如图4所示。

2)对于应用了独立原则的内圆柱面,两个极限尺寸均为局部实际尺寸,可以是两点尺寸或截面尺寸。同样,如果局部实际尺寸采用截面尺寸,最小极限尺寸采用最大内切截面圆的尺寸,最大极限尺寸采用最小外接截面圆的尺寸。

3)如果内圆柱面的几何公差采用了LMC,最大极限尺寸采用全局最小外接圆柱面的尺寸。最小极限尺寸为局部实际尺寸。虽然标准中,并没说明该类情况,但可以推断。该局部实际尺寸是LP或截面尺寸,如果采用截面尺寸,该截面尺寸为最大内切圆的尺寸。

对于外圆柱面、内球面、外球面,情况类似,见表2所示,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GD&T中,宽度的局部实际尺寸只能是两点尺寸LP,因为宽度的截面尺寸没有定义,见图4所示。具体原因,前面已经叙述:截面尺寸要提取2D提取组成要素,需要构造相交平面,相交平面需要和spine垂直,但宽度的spine是个曲面,无法构造相交平面。GPS中,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这是由内部的游戏规则决定的。图片

图4  ASME Y14.5.1章节2.3.3.3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该尺寸公差采用包容原则,标注了CF,说明是连续要素。根据上面的分析,最大极限尺寸采用了全局最小外接圆柱面尺寸,而最小极限尺寸的类型为局部实际尺寸。

图片

图5 连续要素的尺寸标注

本例特殊之处是:由于存在缺口,相对点对是无法构造的(即垂直于spine的构造线,与实际轮廓相交后,只有一个交点),因此LP是不存在的。

标准对这种情况有明确的说明,如图6所示,因此,只能采用截面尺寸,即最大内切截面圆的尺寸。(该例中截面为三段圆弧,可以共同构成尺寸要素,因为任意一段缺口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度,最大内切圆是存在的。但任意一段单独的圆弧不能构成尺寸要素,具体分析见后文中图9、图10的解释)。

图片

图6 ASME Y14.5.1章节2.3.4

最后,有的小伙伴,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三坐标对于这种有缺口的连续要素,同样能计算出LP。不排除,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内部通过某种规则重构出那个缺失的点对,但其可信度肯定大打折扣,测量不确定度肯定很大,因为这不符合GD&T标准规范。

3.2 不规则尺寸要素是否可以标注尺寸公差?

到底不规则尺寸要素能不能标注尺寸公差?在ASME14.5.1和ASME14.5中,如图7所示,规定规则1#(即包容要求)仅适用于规则尺寸要素。

图片图片

图7  ASME Y14.5.1章节2.3.6与ASME Y14.5章节5.8

同时,ASME Y14.5的3.35.1中,如图8,不规则尺寸要素的定义中,不规则尺寸要素可以直接标注公差。这里看似有点矛盾。

图片

图8  ASME Y14.5章节3.35.1

标准中,并未给出详细的说明,在此,给出个人见解,权当是抛砖引玉,欢迎吐槽。不规则尺寸要素,能不能标注尺寸公差,取决于被测要素是否存在全局尺寸和局部尺寸。如果两者之一不存在,肯定尺寸公差无法应用包容要求。现将不适合标注尺寸公差的情况分类:

1)全局尺寸不存在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一个圆弧(圆周角小于180度),其最大内切圆或最小外接圆是不存在的。如图9所示,内切圆1的半径增大,最后变成内切圆2,还可以无限继续增大下去。图片

图9 非尺寸要素(不完整圆)

最大内切圆的判别条件是:实际轮廓和内切圆的接触点,构成锐角三角形,如图10所示。这就要求,圆弧缺口对应的圆心角要小于180度。这样的圆弧才是尺寸要素。

图片

图10  最大内切圆的判定

将圆推广到圆柱面,道理也是一样的,圆柱面的缺口对应的圆周角要小于180度(当然判别条件更复杂,最大内切圆柱面和实际轮廓有5个接触点,是一个四维空间的凸包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熊有伦院士的《精密测量的数学方法》),此时的圆柱面才是尺寸要素,才具有全局尺寸(即存在最大内切尺寸或最小外接尺寸)。

2)局部实际尺寸不存在的情况

如图11所示,该图是标准ASME Y14.5中非尺寸要素的范例,三段半圆柱面构成非规则尺寸要素,其全局最大内切圆柱面是存在的。但局部尺寸不存在,首先,三段半圆柱体是不存在LP的,因为,找不到相对点对(或者只有边沿那里可以找到相对点对,计算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第二,每一个截面均为半圆,半圆属于非尺寸要素,其最大内切圆是不存在的。因此,局部实际尺寸处于失控的状态。因此,标准中,仅标注了轮廓度控制其尺寸,而没有标注尺寸公差(应用独立要求和包容要求的尺寸公差均不能标注)。

图片

图11 非尺寸要素的图例1

题外话,图11中的任意两段半圆柱面构成的要素,均属于非尺寸要素,因为全局最大内切圆柱面不存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理想的外圆柱与之配合,慢慢增大外圆柱面的直径,两段半圆柱面是无法约束住外圆柱面的,外圆柱面的直径可以一直增大。同样,算法上,也是无法计算出最大的内切圆柱面。

第二个实例,见图12,基准要素A属于不规则尺寸要素,局部尺寸不存在,相对点对不存在,相对点对不存在,就无法构造spine,没有spine也就没有截面尺寸了。因此,不适合标注尺寸公差(应用独立要求和包容要求的尺寸公差均不能标注)。同样,ASME标准中,该要素标注的是轮廓度公差。

图片

图12 非尺寸要素的图例2

最后一个问题:ASME Y14.5给出非规则尺寸要素的定义时,为什么非规则尺寸要素可以直接标注公差?具体的深层含义,不是太理解,只能揣测一下那些专家的想法:如图11、12这样的非规则尺寸要素,如果通过注,表明最大极限尺寸采用全局最小外接尺寸,最小极限尺寸采用全局最大内切尺寸,这样也是可以的。目前,GD&T推荐的尺寸公差标注,即满足包容要求或独立要求的尺寸公差,是不能标注在图11、12上,但客户或者设计工程师可以指定极限尺寸的类型。

虽然,GPS中没有定义非规则尺寸要素,但是,根据GPS的标注规则,是可以对非规则尺寸要素标注尺寸公差的。标准委员会的专家们,是不是有完善GD&T尺寸公差标注规范的计划那?以便接轨GPS丰富的尺寸公差标注方法?

这也提醒各位搞测量的小伙伴,如果遇到客户或设计工程师在非尺寸要素或非规则尺寸要素上,标注尺寸公差时,一定要问清楚,极限尺寸的尺寸类型是什么。如图9中的非尺寸要素,虽然LP、最大内切尺寸或最大外接尺寸不存在,但是存在最小二乘尺寸和最小区域尺寸,如果客户强行标注尺寸公差,但尺寸类型是最小二乘尺寸或最小区域尺寸,未尝不可,毕竟客户是老大!

【总结】

1、本文总结了ASME中,局部实际尺寸的生成过程,并总结了与GPS的局部尺寸的异同。

2、在ASME Y14.5中,给出了两种局部实际尺寸。大多数工程师,可能只对LP较熟悉,而忽略了截面尺寸。在某些尺寸要素中,LP是不存在的,只能测量截面尺寸。另外,截面尺寸分为两种,我们对两者应用的场合,进行了总结,见表2。

3、最后总结了不规则尺寸要素不能标注尺寸公差的原因。在GD&T中,非规则尺寸要素不能标注尺寸公差,主要是由其原有的游戏规则决定的。

【作者简介】

陈磊磊(网名转角黎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基于GPS/GD&T的几何产品误差的测量、几何产品公差的智能设计,联系方式:15676308162

上一篇 >斜孔位置度计算的数学原理是什么? 下一篇 >最小二乘直线,平面和圆是如何拟合出来的? 点赞(0)

你可能还想找:

特征组 尺寸公差 最大实体 检测销 组合轮廓度 边界 MMC 图纸问题 全跳动 基准公差 基准 斜孔 约束 测量 同轴 对称度 孔径 RPS 尺寸链 最小二乘 T值 拟合 包容原则 垂直度 UF 同时性要求 线轮廓度 孔销 最小实体 组合位置度

符号查询

图纸符号一查就懂!
更多符号

视频学习

收集名师教学视频!
更多视频

常用工具集合

更多工具
孔轴公差 基孔制配合 孔轴公差 基孔制配合

图样解析

更多解析